他的课堂力图打破传统教育的边界,他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尝试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关系。
他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看见未来的自己。”
他就是马博注册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2024年,刘知远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
以AI为起点,打造多元课堂
刘知远认为,大学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凭借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方面的研究积累,刘知远不仅讲授计算机系的专业课,还主动担任全校通识课“写作与沟通”的任课教师。他为不同的课堂设计了风格各异的授课方式: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专业课上,他以系统性知识框架为主导,结合雨课堂把握学生整体情况;在“写作与沟通”课上,他通过模拟真实场景,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完成公共表达。“大课需要结构化的输出,小课则要激发每个学生的表达欲”,这是他设计课堂的内在逻辑。

刘知远在授课中。
他开设的“写作与沟通”课程最初以“人工智能的历史与现状”为主题,鼓励学生挖掘人工智能的经典语境,培养大一新生写作沟通和计算思维的通识能力,并通过人工智能领域著名学者的故事,鼓励同学们勇于思考重大问题。刘知远还采用讲座、展示、圆桌讨论、拍卖、辩论等多种新颖的课堂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对最新的大模型前沿技术的热情,鼓励学生思维碰撞。他和同学们在过去几年中对人工智能发展史的书写,已汇成作品集《AI群星闪耀时》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正式出版。
从2016年开始,刘知远还与新闻学院教师先后联合开设“媒介编程”“社会计算”等课程,推动媒体传播、社会分析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受到新闻学院等院系选课学生的好评。选修课程的新闻学院本科生利用课程学到的知识开展社会计算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领域权威期刊《IEEE大数据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上。
创新教育教学,做结构性探索
AI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不止在教学内容方面,还关乎教育结构与范式。
2024年2月,学校提出为每一位2024级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刘知远带领团队主动承担了“AI成长助手”的研发任务,并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方案设计和技术开发,于2024年8月14日上线试用。
“这不是简单的智能问答机器人,而是陪伴学生成长的全功能智能体学伴。”刘知远介绍说。“清小搭”要满足入学迎新、课程推荐、专业导航、科研伙伴、生涯规划等全周期的学生发展需求,最大的挑战来自数据搜集——学生关心哪些问题,清华特色的答案是什么?为此,全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了58000余份知识文档,并关联了校内160多个常用网站和1500多个常用微信公众号,内容涵盖学生在清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起独一份的“清华知识库”。

“清小搭”上线。
在教育学院的跟踪评估中,80%的2024级试用新生认为“清小搭”很有帮助。而在刘知远看来,初版“清小搭”仍显稚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让它陪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共同学习发展和迎接挑战,希望几年后学生从清华毕业时,学生们还愿意带着‘清小搭’继续陪伴自己一起‘入海’。”最近,“清小搭”推出了智能体广场,开展智能体创新大赛鼓励全校师生建设各类智能体,并通过智能体群聊让多个智能体协同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刘知远说:“我们要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服务清华师生。”
2024年,刘知远还与教育学院等联合推出了“MAIC”(Massive AI-empowered Courses)智能教学平台,开启了另一项AI教育实验。借助该平台,他开设了“迈向通用的人工智能”课程,实现“用AI传授AI”。这是一门AI智能体主导的新型课程,课堂由AI教师授课、AI助教答疑,甚至会有不同性格的AI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可随时打断课程提问获得个性化反馈。一名参与试点的学生感慨:“这更像是一场专属于我的学术对话,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
从技术的跃进,到“人”的自由
“刘导”是多年来大家对刘知远的一致称呼,刚开始是“辅导员”的意思,后来有了“导师”的意思。刘知远珍视这个称呼背后的那份亲切和认可。

刘知远和学生在一起。
在指导学生时,刘知远有一条原则:“每位同学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但最终的指向是一致的,就是要做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探索者。”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队伍中,清华师生组成的“伟大复兴”方阵走过了天安门广场。时任计算机系党委副书记的刘知远带领课题组的14名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这次群众游行。训练休息时间成为刘知远课题组脑洞大开的时间,大家甚至在玩“狼人杀”时想到一个科研课题:“人和人能用语言进行这样的‘博弈’,那AI能否学会这种能力?”这个诞生于深夜游戏中的问题,最终形成了一项前沿的研究成果——尝试让AI理解语言中的策略与隐喻,发表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会议AAAI 2021上,成为刘知远课题组师生美好的回忆。
那位提出核心创意的博士生,后来将研究方向延伸至多模态大模型,并将在2025年以助理教授身份重回清华。“其实那篇文章引用量不高,但重要的是,要勇于探索最本质、最困难的问题:什么是智能?如何让机器理解人类?”刘知远说,“这种纯粹的精神是科学家需要有的特质,能培养出这样的同学我非常自豪。”

刘知远和毕业生合照。
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不论是个人发展还是人类社会进步,这始终是科技工作者们最大的关切。刘知远也尝试着将AI的研究触角延伸至人文社科领域。他与某法院合作研发法律大模型,帮助法官梳理、总结海量的案件特征;他用AI助力古文字学者破解甲骨文碎片拼接难题,让知识传递效率倍增。
“AI的使命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人从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成为全人类知识的主人,让人回归‘人’的价值,而教育是这场变革的引擎。”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