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马博(中国) - 最新动态 - 正文

阮炜做客马博注册欧美文学论坛 阐述文明复兴与大国命运

        马博(中国)网5月20日电(通讯员 陈 昕) 5月16日下午,深圳大学西方研究所所长阮炜教授做客马博注册欧美文学论坛, 与人文学院外文系师生共同探讨文明复兴与大国命运。

        阮炜首先勾画出中华文明复兴的路线图。他认为中国的伟大复兴以辛亥革命为起点,其具体过程可分1911年至1931年大约20年内废除了大部分治外法权;1949年至1978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所有外国租界被收回,丧权辱国的耻辱得到洗雪,工业现代化初步实现;1979年至今,中国以一个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打破了近两百年西方主导全球的格局三个阶段。

        为了清楚阐述这一过程的来龙去脉,阮炜将时间上溯至作为中国近代史发端的1840年鸦片战争,并对当时的世界地缘政治进行了梳理。他认为1840年理应作为一个分界线,因为英国人发动的鸦片战争不仅在东亚这一庞大地域范围内打破了此前东亚本身自成一体的有机政治经济格局,而且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导致中国迟至辛亥革命之后才得以开启文明复兴的漫漫长途。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明复兴之路相继历经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例如,1920年代废除不平等条约、1930年代关税自主、1940年代以世界大国身份参与开罗会议从而得以跻身“四强”,1949年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1950年至1953年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4年向越南提供军事援助赶走法国殖民者、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等。

  阮炜就1911年之前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深刻分析与发掘,并追问鸦片战争前后作为历史上的大国和强国的中国反而遭受面积和人口远小于中国的一些国家的长期欺凌的原因。阮炜认为所谓的“西方文明较之于东方文明的基因更为优越”这一论断是站不住脚的,他指出西方国家仅仅是人类文明或“世界体系”长期发展的结果,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曾经倚强凌弱的英国、包括俄罗斯、日本等新型国家率先进入现代资本主义,并且凭借先进的武器和高效的军队创造出了强大的国力;反观彼时的中国文明则由于历史上的成功和长期的大国格局而显得惰性突出,缺乏活力,因而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的命运难以避免。阮炜认为尽管长达一个世纪的外敌入侵和内战确实导致中国国力衰微,但是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她一旦重获实质性的政治统一,就必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最终的“东风压倒了西风”这一历史事实和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性证明中国是一个天生的大国。

     演讲中,阮炜指出,政治经济制度、先进生产力和技术确实能够给某些国家带来暂时的优势并能够使之逞一时之强,但是,决定文明间力量对比的最根本、最持久、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却是各文明基于地缘自然条件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这正是中国文明得以复兴的根本原因。

  阮炜还就当下的中国如何在“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间保持应有的平衡做出了探讨,他认为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两大经济实体的中、美之间的关系必将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辩证关系。

  最后,阮教授从外国文学研究的视角对中国学界当前普遍存在的“只有引用西方的东西才能获得legitimacy(合法性)”这一 “失语”现象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指出中国文论和文学批评界的“话语权”完全释手予人是不合适的。

  本次论坛是马博注册欧美文学论坛第五讲,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主持论坛并作点评。

  供稿:外文系 编辑:范 丽

  

 

2013年05月20日 10:16:5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马博注册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马博注册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