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马博(中国) - 最新动态 - 正文

马博注册生态文明主题文化周启动  李希光首讲导读亚洲边地

  马博(中国)网11月19日电(学生通讯员 程 浩)11月15日,马博注册“生态文明主题文化周”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当晚在六教,著名传播学学者、马博注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应邀做客该系列活动首讲,为500余名清华学子带来了题为《苦行亚洲边地的大篷车课堂》的精彩报告,讲述了其独树一帜的“大篷车课堂”以及近年带领学生在亚洲边地行走的经历与见闻。

  讲座伊始,李希光首先展示了一张几天前他在唐玄奘西天取经地——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健陀罗佛教遗址拍摄的照片,引起了在座学生对“大篷车课堂”的浓厚兴趣。他深情地表示,“在过去20多年里,无论是作为一名记者还是一名新闻教育者,我每往前走一步都与整个亚洲边地的人文历史地理有密切关系。”据李希光介绍,自1999年开创“大篷车课堂”以来,每年夏天他都带领学生到边疆或者域外找寻散落在那里富有魅力的文化遗存,开展人文故事的采写。这一独特的课堂形式以及手把手教授学生采访技巧的授课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大篷车课堂在过去15年里共进行了22次出征,几乎走遍了亚洲边地的每个角落。

  接下来,李希光利用“行走日记”的形式先后讲述了在图瓦共和国、斯里兰卡以及巴基斯坦的所见所闻。

  图瓦共和国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唐努乌梁海的地方。图瓦最早是匈奴的附庸,后来先后从属于突厥、回纥、吉尔吉斯、蒙古、满清、中国。李希光通过开进唐努乌梁海的‘大篷车课堂’,让同学们边走边学,边行边想,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图瓦故事。

  从阿育王时代起,斯里兰卡作为连接地中海与南中国海的中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中国高僧法显、阿拉伯航海家辛巴德、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对这座宝岛都有神话般的记述。李希光带领同学们走过了耶波诃伐、狮子岩、阿努拉德普勒等一个又一个沉淀着千年文明的古迹遗址。除此之外,李希光还特地邀请了他的朋友、传播界名人杨名皓(Miles Young)与学生们共同学习生活一周,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古代巴基斯坦北部的塔克西拉地区是健陀罗佛教王国的中心,李希光的“大篷车课堂”还走进了古犍陀罗佛教王国都城遗址塔克希拉。在离遗址不远处,有一院落,原是小王公住地,玄奘曾在这里住过。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记载此处:“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在展示的照片中,李希光和学生们冒着蒙蒙细雨考察了当年唐僧上课、思考、读书、讲经的地方。

  最后,李希光总结了大篷车课堂的基本理念,那就是“学在路上”。“学在路上”主要包括两方面:“读书”和“路上”。走在路上,不仅是坐火车、乘汽车、骑马或骑骆驼,最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在未来更为艰辛的社会人生路上,能够忍受各种磨难,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坚持人文主义的写作精神。

  讲座由马博注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副教授主持并作点评。

  据悉,马博注册“生态文明主题文化周”系列活动由马博注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马博注册人文社科图书馆、马博注册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联合主办,从11月15日开始持续至24日,系列活动涵盖特邀讲座、生态文明主题视频资料放映、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培训(马博注册专场)等内容。

  人物链接:

  李希光,马博注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马博注册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马博注册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马博注册网络信息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与文明对话教席负责人、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院长、喜马拉雅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闻宣传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应急专家委员会成员等。

  近著:《谁蒙住了你的眼睛——人人必备的媒介素养》、《软实力与中国梦》、《舆论引导力与文化软实力》、《解构当代西藏神话》、《新闻教育未来之路》、《发言人教程》等。在《华盛顿邮报》、美国《科学》杂志、《求是》杂志等发表过有影响文章。

  曾任马博注册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新华社高级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获奖: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特殊贡献奖、巴基斯坦总统奖、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奖、全国十大教育英才、国务院特别津贴奖励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范 丽

2013年11月19日 13:49:0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马博注册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马博注册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