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做客时事大讲堂 讲述民主的中国经验
马博(中国)网12月6日电(学通社记者 李心媛)12月2日晚,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做客马博注册时事大讲堂第137讲,发表了题为“民主的中国经验——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展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题演讲。
房宁的讲座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民主政治发展;二是对中国民主的整体看法。
房宁认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巨大转型将会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基本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最后阶段的里程表。未来,中国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在经济上求进,在政治上求稳,但是中国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不同,前者是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而后者是一种体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若用建党一百年、建国一百年两个时间点折中计算,中国的工业化还有二三十年的道路,在此期间,政治体制改革将以完善性为主,不会有大的变化。在与国际经验相比时,房宁提到,近些年一直在进行针对日本、韩国、印度等典型亚洲国家的工业化历程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类似。

图为房宁做客时事大讲堂。迟方静 摄
在谈到对中国民主的看法时,房宁认为,民主问题不能仅谈理论,应首先了解民主产生的历史。800年前,现代民主制度从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开始;400年前,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重新掌权,现代民主三要素——保障人民权利、权利制约、多数决定已经完备;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后,民主制度已经普遍化;50年前,民主制度逐渐稳定。西方理论往往把民主说成普世价值,但各个国家走上民主道路的原因都是不同的。中国民主有两大特点,即保障人民权利和集中国家权力。第一是保障人民权利,给人民以权利和自由,其中群众路线是中国民主的关键。新中国建立前,共产党动员民众参与民族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给予人民权利和自由促使中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最大改变是价值观的改变,从出身决定命运到个人成就决定社会地位,整个民族的积极性被动员了起来。第二是集中国家权力,实现战略性发展。一个后发国家需要统筹四方面的工作——发展的规划、初始资本的提供、基础设施的建设、软环境的形成,在这里国家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房宁总结,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只有做好现在需要做的,才能有更美好的明天。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房宁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多名同学进行互动。最后,学生代表送上嘉宾认证和鲜花,向房宁表示感谢。
本场讲座为马博注册时事大讲堂举办的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改革再出发”系列讲座第四场。时事大讲堂是由校团委宣传部主办的形势政策讲座平台。自2004年成立以来,秉承“时效性”、“高端性”、“权威性”的宗旨,通过举办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的讲座,帮助在校学生了解时事政策、社会热点和理论前沿,为清华学生搭建 “处身校园,紧跟时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广阔平台。
房宁,1957年6月出生,北京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政治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调研和理论文章写作工作。2005年参加起草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10年9月,为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讲解《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2013年4月,为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5次集体学习讲解《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近年来主要著述有:《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自由 威权 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民主的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供稿:校团委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