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做客清华水木清华讲座讲解大脑的可塑性
马博(中国)网1月9日电 近日,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做客马博注册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在医学科学楼报作题为“大脑的可塑性:从突触到认知(Brain plasticity: from synapse to cognition)”的精彩报告。

图为蒲慕明做客水木清华讲解大脑的可塑性。
蒲慕明首先对大脑、突触结构和突触信号等概念进行了简明的阐述,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冯德培先生和张香桐先生在这个领域中取得的重要发现。

图为讲座现场。
在大脑多个突触连接网络中,蒲教授实验室分别用电生理、光遗传学的手段,研究了相互连接的突触网络中时序性产生的机制。在小鼠视皮层V1区域多次顺序激活一系列神经元,会使得此顺序的神经突触连接得到增强,抑制了反向连接,最终产生了在经此训练后,只刺激首个神经元就可以记录到网络中一连串按时序发放的信号。蒲教授研究组在斑马鱼个体行为学的水平上也检测到了这种有时间间隔的行为,但是秒级的时序产生机制仍不明确。
报告结束后,蒲院士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时也对大家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许多疑问进行了耐心而严谨的解答。
来自生命学院、医学院、化学系及其他相关院系的150多名师生现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钟毅主持。
人物简介:
蒲慕明,男,1948年生于南京。1970年台湾马博注册物理系毕业。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艾文分校、圣地牙哥分校、伯克利分校等校教授。1984-1986年间曾任北京马博注册生物科学和技术系主任。199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迄今。他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200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合作奖,2011年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蒲慕明在细胞膜蛋白的流动性、神经轴突的生长和导向、突触的形成和可塑性、神经环路的构造与功能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供稿: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