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毕业50周年之际
马博注册工程化学系1964届校友 马栩泉
今天,在这紫荆盛开、春色满园的美好时光,我们化四校友及其亲属来到母校欢聚一堂,纪念工程化学系1964届校友毕业50周年,感到分外的高兴。
人生能有几个50年?人生能有几次热烈隆重的欢聚?大学毕业50周年纪念日,一生只能遇到一次,因此,在这个梦魂萦绕的日子来临之时,我们倍感喜悦、亲切和珍惜。
五十六年前,当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清华园时,除了工农调干老大哥之外,还是十八、九岁不太懂事的孩子;五十年前,当我们告别清华园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走上工作岗位时,已是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如今,当我们又一次汇聚于清华园时,已经成为满头银发的退休老人。光阴荏苒,世事沧桑,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我们不会忘记:六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课堂上,在实验室里,老师用关爱、辛勤、热情和智慧,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技能,增进了我们的品德;在工厂,在农村,在山区,在工地,体力劳动和专业实习使我们受到多层次的锻炼,增加了多方面的本领,也认识了中国国情和社会实际;思想教育提高了我们的奉献觉悟;体育锻炼增强了我们的健康体魄;校园文化培育了我们的精神情操和生活情趣;同窗生活铸就了我们终生的友谊。而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大学生,充满信心,克服困难,努力进取,奋发向上,更使人难以忘怀。
也许,当年老师们在每堂课上的话语,我们这些学生已经淡忘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言传身教,却永远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且,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学生中,都会留下他一生难忘、教诲深刻的话语。1960年3月,核化工专业从工物系调到刚成立一年多的工化系。两个月后,时任党总支书记的滕藤老师写了一篇论述工化系未来学科发展方向的文章,题为《破旧立新》,他明确地提出我们要赶超门捷列夫化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这些世界名牌大学,创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博注册的“马列主义化学化工学派”。当时林炳湘同学担任组长的工化系宣传组出版名为《前哨》的油印小报,滕老师的这篇文章作为专刊刻印出来,我记得一共印了60份。由于不是在全系大会上的讲话而只是印在小报上,这件事至今已经鲜为人知了,但因为我是小报的刻印者,文章的观点又如此强烈鲜明,所以至今它仍深深地刻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在工程化学系建系时入学,是这个新系的第一批学生、光荣的创业者,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第一批大学生,刚一入学,就投入在化学馆的建系劳动中。而物401至404班的同学入学一个月后,就去百花山植树锻炼半个多月。六年之后,在我们毕业不久,《北京日报》在头版头条登出题为《雏鹰展翅》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我们化4067班同学在上海奋力攻关参加中试,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塑料王”聚四氟乙烯的事迹,全国学联主席还在大会上重点作了介绍。差不多与此同时,我们化401、402班的部分同学在200号搞施工,在北京金属结构厂搞设计加工,在401所搞实验研究,投入到为“两弹一星”大业做出贡献的“712”任务之中。事隔多年后,滕藤老师在“712”任务完成30周年纪念会上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一生,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点儿像样的事情,在历史上留得下痕迹的事情,是不容易的,也许一辈子就是一件两件”。“64届、65届、66届这三届,真刀真枪做毕业论文,这个锻炼是很实在的。……通过科研跟教学的结合,培养一代新人,这些人非常善于创新,非常善于抓住新的事物,能够去完成它,去解决它,成为这么一种人才。”
滕藤老师的这些话,同样是对我们六年的大学生活和毕业后至今走上五十年人生之路的概括和总结。这些话,也使我们想起了蒋南翔校长。我们年级于万学同学在纪念化四入学40周年时写了这样一首词:“百花山,化物馆,长城旁。修红炼专竞进,‘永远跟着党’!殷勤嘱咐上路:‘干粮’多带无益,关键靠‘猎枪’。而今证已往,铭恩蒋南翔。”它从一个侧面概括了我们经历过的清华学生时代。蒋南翔校长关于给学生猎枪而不是干粮的教育理念,关于“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要求,关于“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的号召,确实使我们受益终生。给学生猎枪而不是干粮,这是广义的,不仅仅指知识,而且包括品德、身体、能力、文化素养和其他方方面面。
这正是我们毕业后不管走上任何工作岗位,不管变更多少工作任务,尽管开始生疏,也能尽快胜任的根基。不怕换岗改行,善于学习钻研,无论是什么新领域、新东西,只要是工作需要,就会钻进去,掌握它,并取得应有的成绩。这是我们化四年级的同学,以及一代代清华学子的一大特色。
当我们告别母校后,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坎坷磋砣,经历了胜利和失败,经历了欢乐和痛苦;尽管由于岗位、机遇不同,有着不同的阅历,但全体同学可以作出相同的回答是:我们无愧于母校,无愧于化四这个集体。我们踏踏实实、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如此不平常的50年,这里借用我们的学友、已故原国防科委副主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生前说过的几句话:“我们这些同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又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有的过早衰老,有的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就是他们和共和国各条战线的建设者一起,建筑了一个支撑着中华民族站立起来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钢铁脊梁!”
从五十六年前我们踏上清华园的第一寸土地时起,就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清华园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五十年前,化四学子告别了清华园,但我们的心却从来没有离开母校。近三十年来,我们先后8次到母校相聚,每次纪念活动都有化四校友及其家属200位左右参加。许许多多同学为此从经济上、精神上、智慧上、劳力上付出了很多。这充分地体现了我们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学友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我们化四全体同学团结一致,亲密无间的情谊。今天,当我们在此纪念毕业50周年之际,这些情感越发深沉,强固,炽烈。它已经注入到永生不灭的清华魂、我们的校训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大字在清华的历史上永远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我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已全部尽到,我们应该对社会的付出已全部付出。而今都已退休了十几年,进入桑榆霞满天的夕阳红年纪。让我们保持平和心态,注意养生保健,适度锻炼身体,共同安度晚年。今年春节前夕,401、402班部分同学为我们这次活动进行筹备在二院聚会,会上魏金华同学提出我们要实现“保八争九迎百岁”的目标,即保证健康地活到80岁,争取活到90岁,并迎接100岁的到来。让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祝我们的老师身体健康,永葆青春!
祝各位同学和家属诸事顺利,幸福安康!